原创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大幅下降,不想生娃,正在带来一场连锁反应

徐弘大 早教 5

原创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大幅下降,不想生娃,正在带来一场连锁反应

  其次是波及小学与初中。由于城镇化导致农村大量小学关闭或合并,小学的数量过去二十多年一直在减少。可以预见,2026年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数量将大幅下降,2032年初中新生的数量将大幅下降,以此往后推,直至高中、大学。

  这也意味着,可以预见的将来,从幼师到小学老师,再到初中和高中老师,最后到大学老师,需求将会阶梯性的减少,也就是将来不需要那么多老师了,大学师范类专业会减少,老师应聘的竞争压力变大。

  从与儿童相关的产业链来看,一系列产业也会受到冲击。

  首当其冲的是月子中心,幼儿园在园人数背后,是新生儿的减少,面向坐月子产妇的月子中心首先面临冲击,在今年来,月子中心跑路的新闻多了起来,前有上海月子中心突然“跑路”,花费16万的产妇只能点外卖。到广东中山一月子中心突发倒闭,被迫搬离等。

  在今天,大中城市的月子中心趋向饱和了,而伴随着新生儿的减少,高端月子中心会以价格战来抢夺存量客户。竞争力不够的月子中心,越来越多或将面临关闭的结局。

  其四是,童装生意也已经迎来冲击波。目前,我国拥有童装企业逾万家,为啥童装企业有这么多,源于在过去,童装生意是服装类品牌赚钱的大头生意。

  消费市场的鄙视链是少女>儿童>少妇>老人>狗>男人,童装是排名第二。但由于近两年女装退货率一直非常高,高达80%。这使得童装生意事实上成为赚钱榜单上排名第一的服装品类。但现在,头部童装企业出现了罕见的业绩下滑。

  根据报道,主营童装的头部品牌安奈儿、嘉曼服饰、金发拉比,这三家头部童装企业都有明显下滑。

原创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大幅下降,不想生娃,正在带来一场连锁反应-第1张图片-捷宸网络

 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,出生率下降,童装需求存量市场下降,大盘萎缩导致的,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几年,童装企业或将迎来一波倒闭潮。

  再次是,儿童游乐场的生意也不好做了。

  在每个商场,我们都会发现有供低龄儿童(1~6岁)游玩的游乐中心,但是相比前几年孩子多的时候,最近几年,大型购物中心的游乐场生意也没那么好了。由于新生儿数量下降,意味着存量儿童数量跟不上了。

  私立托育机构面临关闭潮

  托育机构,一直是各大城市刚需非常强的。毕竟,托育机构主要为0~3岁、未进入幼儿园的婴幼儿提供多时段保育、教育服务。在3岁之前,这些机构其实充当了帮助家长带孩子、早教启蒙的角色,但如今新生儿下降,私立托育机构机构的红利正在接近消失了。

  据北京市卫健委数据显示,2022年底北京市私立托位总数33307个,至2023年8月已经下降至28930个。

原创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大幅下降,不想生娃,正在带来一场连锁反应-第2张图片-捷宸网络

  在很多城市,越来越多私立托育机构面临着“招不到孩子”的困境。

  儿童玩具生意越来越难

  这两年,传统玩具销售下滑的幅度之大让行业很是震惊。即便是在疫情期间,传统玩具销售都是向好状态,但这两年,“感觉好像大家都不买玩具了。”这是去年至今,传统玩具渠道商对市场非常深刻的感触。

  今年有渠道商提到,玩具是儿童节的刚需。按照以往的情况,自5月开始,就会陆续有幼儿园、小学、早教机构批量采购玩具,作为赠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,但今年这方面的订单几乎没有。

  在儿童玩具之外,母婴业营养品、零辅食、洗护产品等相关生意也将没有那么好了,总的来说,新生儿减少,牵一发而动全身,与儿童生意相关的产业链企业要早做转型准备。

  我们需要反思:

原创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大幅下降,不想生娃,正在带来一场连锁反应-第3张图片-捷宸网络

  从全国幼儿园在园人数,出现大幅下降引发的冲击波来看,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核心问题,刺激生育等同于刺激消费,孩子是全家最大的消费者,生育率下降,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消费产业链都会被波及。基于此,各地刺激生育的政策出台,收效甚微。

  中国人过去愿意生,是因为有传宗接代的思想,现在大家的宗族思想已经很淡泊了,很多地方宗族祠堂也都被拆完了。现在凡是还重视宗族观念,还搞宗族活动的地方,生育率应该不会差。比如广东潮汕地区。这是观念层面的。

  其次是教育与医疗,教育上太耗费心力和财力了,有业内人士建议两点:其一,直接搞3+12义务教育,3是幼儿园,12是小学初中高中,可以解决一大部分焦虑问题,让孩子可以从容进入社会;其次是,现在医疗上需要家长去给孩子交医疗保险,建议国家应该直接补贴未成年的医疗保险,并且大幅提升未成年人报销比例。

  其三是职场上女性的困境:用人单位不想给女性职位怕结婚生育影响工作,怀孕女性单位不想录用,有孩子女性找工作难,带孩子几年再入社会找不到工作。这点若不改变,职场女性生孩子担心丢工作,没安全感,这也在很大程度阻挡了生育。

  总的来说,刺激生育就是刺激消费,其实要从职场到观念、医疗、教育上一系列层面做出变革才行。央视用了半小时对刺激生育的一揽子政策解读,未来在生育政策方面可能会有更多向好的改变,我们拭目以待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