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文旅观察:传统戏曲如何“圈粉”年轻人?
中新网杭州12月28日电 题:浙江文旅观察:传统戏曲如何“圈粉”年轻人?
记者 童笑雨
戏曲如何“破圈”,拥抱年轻人,是不少业内人士探索的方向。在浙江,记者观察到,传统戏曲正在“圈粉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。
作为南戏发源地,浙江戏曲种类众多,共有18个剧种、58个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。12月27日,2022“浙江好腔调”全省传统戏剧展演在浙江台州启动,越剧、甬剧、瓯剧、绍剧、婺剧、台州乱弹等联袂登场。
展演的戏曲作品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(馆)供图
相较于传统的“唱念做打”,这场演出很“潮”。如将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,演出曲目《台州人》是一首摇滚戏歌,结合了台州乱弹、摇滚乐、戏歌和Rap;如在戏曲中借鉴舞剧、话剧等元素,甬剧《柔石桥》就是其中之一。
别出心裁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,网友评价“原来戏还能这样‘年轻’”“迫不及待想看整个剧目”。这是浙江戏曲“破圈”的缩影,不少剧种已走在创新的路上。
一是新在氛围,戏曲演出不仅是在舞台上,也可以是景区、园林里。
浙江戏剧奖·金桂表演奖获得者、宁波市甬剧团演员苏醒表示,一个剧团兴不兴旺,就看青年演员、青年观众多不多。拥有大量青年演员的宁波市甬剧团,显然深谙年轻化之道。
如创新打造“实验甬剧场”,打破舞台的束缚,给予观众沉浸式的体验。此前,由宁波市甬剧团打造的《入戏·雷雨》在李宅上演,实景化的雨幕和投影,像在看5D演出。
身临其境的体验,吸引很多年轻人来看戏,其中18岁至35岁的观众比例较高。网友评价,“瞬间把人拉到百年前的宁波”“在唱腔中加入交响感极强的配乐,两者结合起来无敌了”。
二是新在形式,把当代文化融入戏曲中。
与越剧相比,瓯剧名声不显,为了“出圈”,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新。如实验瓯剧《伤抉》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,既继承了传统戏曲的歌舞、乐器、程式技巧,同时也融入了从傩戏中发展而来的面具、舞蹈等传统符号;实验瓯剧《董每戡》的表演形式多样,有旁白、叙事吟诵、舞蹈等。
三是新在传播方式,让传统戏曲以更多元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如嵊州推动“越剧文化+旅游”,在越剧小镇推出山水越剧、水幕越剧、竹筏越剧等项目。当地还打造“越越”“迷迷”越剧卡通形象代言人,并开发微信表情包、美妆等11种系列文创产品。不少剧团还积极拥抱互联网,开展线上直播。
这些创新手段,归根到底是戏曲一步步走向年轻化的体现。
今天的年轻观众与老一辈戏迷不同,对于戏曲艺术,他们不仅要听、要看,也要感受,要跟演员同呼吸,要受到触动。在记者看来,年轻人之所以愿意“入坑”,在于这些创新手段切中了他们的审美需求。
如今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,虽然开了好头,但还要绷紧两根弦。对于创作者而言,任何形式的创作、创新,都要换位思考,而非自娱自乐。对于传播者而言,要警惕的是为博人眼球的粗制滥造。我们要创新,前提必须是守正,守传统的根,正戏曲的魂。